当前位置:学林网-咸林在线 - 最新推荐 - 热点资讯 - 中招新冠“三阳”怎么办?常备连花清瘟及时缓解症状

中招新冠“三阳”怎么办?常备连花清瘟及时缓解症状

来源:海报新闻      发布人:学林网      发稿日期:2023-08-29

近日,一些网友表示自己“三阳”了,相关话题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国家疾控局发布最新消息显示,我国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新冠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


面对新变异株的流行,除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必要的防护之外,如果感染新冠病毒,还是要及时治疗。


新毒株已形成优势流行,“三阳”仍以轻症为主


EG.5变异株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1.9.2的一个亚分支,已于今年8月被世卫组织调整为“关注变异株”。据国家疾控局最新研判,我国今年4至6月份经历了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的流行,已建立的人群免疫力对同属于奥密克戎XBB亚分支的EG.5变异株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监测数据也显示,EG.5变异株感染者与其他XBB亚分支感染者的临床分型无明显差异。


国家疾控局提示,与预防其他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一样,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公众,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


近日,有一些网友发帖称自己“三阳”了,出现了发烧咳嗽、全身无力等症状,感觉比“二阳”时严重,那么“三阳”的症状表现是否真的会比“二阳”明显呢?


对此有疾控专家表示,综合监测数据和近期相关研究显示,近期一些医院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中,既有“首阳”,也有“二阳”和“三阳”的病例,但总体上“三阳”患者数量相对比较少。目前来看,“三阳”患者的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头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多数不明显,较少出现比“首阳”或“二阳”症状更重的情况。专家表示,秋季历来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除了病毒本身的特点外,呼吸道症状表现也和秋季的生活环境或者气候有关系,出现比较明显的发热等症状,也可能是感冒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所导致。


新冠长期存在,连花清瘟适合家庭常备


自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后,新冠病毒感染对我们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的影响已经十分微弱,但近期由于“三阳”情况的出现,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冠并未走远,仍需要做好个人防护,连花清瘟等对症药物还需适当备点。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二阳”“三阳”,为什么建议居家常备药物选连花清瘟呢?


新冠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该药处方汲取了中医药两千年抗击疫病的用药经验,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病用大黄的用药经验。全方融汇三朝古方,祛邪与扶正兼顾,体现了积极干预组方特色。


明代医家吴又可曾提出,面对疫病的千变万化,“给邪以出路”的治疗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准则。因此,治疗需要“表里双解”,连花清瘟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其组方中对于银翘散的应用,有疏散外邪、解表的作用,对发热、头痛、鼻塞、喷嚏等症状有效;组方中的麻杏石甘汤,则可宣肺热,可治疗咳嗽、发热等症状。同时,方中的大黄则可通腑泄热、祛邪外出,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整个组方协同发挥作用,治疫非常有效。


自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连花清瘟作为抗疫主力军,临床应用累计已超过10亿人次。在广泛应用于临床救治的同时,连花清瘟开展大量科学研究,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形成了完整证据体系,被国家卫健委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九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推荐用药,根据“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瘟可改善新冠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全身酸痛等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并降低重症几率。


近期,一项由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四个国家17家医院联合开展的连花清瘟治疗新冠病毒感染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连花清瘟可以显著改善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缩短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康复时间,且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同时,因为连花清瘟针对的是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样一个外感热病的症候群,所以无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只要表现出这样一个症候群,均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及早服用。目前,新冠低流行时期,“三阳”状况出现,又有感冒流感季节性散发,不妨在家中适当备点,以备不时之需。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